11月14日,晨光熹微,伴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带着科学知识和希望,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化学院联合党委的16位研究生青年科普志愿者,踏上“春分工程”科普行动的旅程。他们分别前往河南省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睢阳区实验学校和虞城县高级中学开展了19场科普宣讲,900余名学生聆听了报告。惊蛰过,春雷乍动;春分至,万物蓬勃,“春分工程”科普讲座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课程,在青少年心中根植科学梦想的种子。
化学、化工青年科普团一行合影
活动中,科普志愿者们围绕化学、化工、电子等领域知识,向青少年作了内容丰富、生动具体、由浅入深的科普报告,诠释了科学真谛、展现了科学魅力、传播了科学精神。学生们踊跃提问,志愿者答疑解惑,现场气氛活跃。
从一个碳原子说起,讲述单质碳的“七十二变”,来自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韩亚露为睢阳区实验中学的学生作了科普报告。同学们沉迷在石墨、金刚石、活性炭的世界里,眼里的光闪烁着对物质组成的好奇。韩亚露说,这一次活动像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但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梦想只是开始,对世界的探索由此出发。与韩亚露同行的还有中科院化学所的王冲,他的一堂实验课深受六年级同学们的欢迎,简单的科普小实验,打开了他们对化学世界认识的大门。郑诚同学以衣服为切入点,向同学们介绍了生活中的高分子纤维。张少华则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究了塑料瓶底的秘密。看着一个个端坐并认真记笔记的同学们,志愿者们感到不虚此行。
韩亚露为同学们做演示实验
喝酸奶为什么舔瓶盖?前往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杨翥成从生活中的小趣事引申到到自清洁材料,展示了由几行代码实现的“心”形图案并将其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来自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王博则为同学们带来关于“催化剂”的故事,同学们热情的掌声和呼声让他在讲述中不由地将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用喊的方式讲述催化的魅力。同样来自过程所的郭梦珂带领高二的同学一探细胞的奥秘,结合当前时事,通过讲述国内卡脖子技术,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投身科研。福建物构所的栾润泽从3D打印到4D打印的讲解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新鲜的技术让同学们看到了科学的精彩,也唤起了他们对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向往。
李翔作科普报告
“小兔已经那么可爱,微观下的兔毛是不是会更漂亮?”前往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的李翔这样问同学们。来自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的他特别喜欢微观世界的美丽,他分享了许多扫描电镜下的微观照片,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目光。国家纳米科研中心的王冬歌则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分子世界的精彩,孩子们纷纷表示想要看一看神奇的碳材料和纳米自清洁材料。2020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作为科普讲师能做些什么?前往第三高级中学的顾孟杰和王世玉给出了答案,王世玉通过对新冠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的介绍,告诉同学们如何科学防护,战胜病魔;而顾孟杰则通过讲解PCR技术告诉大家核酸检测的原理和科学性,并为大家展示了“会打太极的”纳米小人,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化学的“魔法”。
活动现场
虞城县高级中学高三的同学们热情洋溢,这让来自过程所的阮钦钦深受感动,她用一场关于焦化厂的“旅行”回报大家;而同样来到这里的山西煤化所的陈美娟,则分享给大家一项基因编辑的方法CIRSPR-Cas9,这项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如何把光变成电,带着这样的疑问,虞城县高级中学高三的同学们认真地听刘泽胜的讲解,频繁的互动,积极地回答让科普志愿者迸发出了十二分的热情,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授给同学们。同样被热情感染的还有来自福建物构所的邱志俊,他说,“孩子们本来放假了,但还自愿留在学校听我们讲,我一进教室的时候他们使劲儿给我鼓掌,不能辜负他们,希望一些关于晶体家族的故事能够启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希望他们的青春里有对科学的向往”。
“春分”筑梦,不负韶华,青年科普志愿者们都表示这次科普之行,不仅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也为自己带来了成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们的到来其实就是为孩子们点燃了一分火焰。”在讲解后座谈会上,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的领导如是说。 “春分工程”活动就是一粒荧火,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对科学的炬火。当春风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学的种子也会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