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2日,2021年中国科学院科普讲解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中国科学院院武汉植物园举办。来自56家院属科研院所、高校的82名选手参赛,大赛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若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19级本科生李硕秋获得三等奖,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韵清、张朝琳获得优秀奖,国科大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
比赛现场
大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部分,采用自主命题形式开展4分钟以内的科普讲解,主题涉及光电声学、天文地理、生态环保、生命健康、材料工程、地球化学、先进制造等科学研究领域。
在预赛阶段,82位科普达人通过科学漫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借助魔术、科学实验等表现形式,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来讲解科学知识。天问、天眼、嫦娥、“奋斗者”号等话题,展示了大国重器和尖端科研技术,彰显了国之重器中的中科院科技力量;基因检测、干细胞、人造血液、纳米材料、癌症、老年痴呆等话题,展示了对科学原理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解读。在这些话题的趣味解读中,公众拓宽了认识的疆域,再获科学新知。经过激烈角逐,排名前15位选手晋级决赛。
李硕秋科普讲解《千变“腕”化——章鱼腕足的运动原理及仿生学应用》
国科大2019级本科生李硕秋带来的《千变“腕”化——章鱼腕足的运动原理及仿生学应用》,通过将章鱼的腕足和人的关节运动作对比,展现了章鱼腕足运动的“无限灵活度”,以此可能运用到医学领域,让血管介入手术更快、更安全。在大赛现场,李硕秋演示了自己制作的章鱼腕足模型,展现了章鱼精巧的肌肉排布。他凭借流畅的讲解和生动的演示,获得评委和观众好评。
李硕秋、李韵清、张朝琳(从左至右)合影
“火星上有水吗?我们可以移民到火星吗?”“有不吃不喝就能维持生命的动物吗?”国科大2020级硕士生张朝琳和李韵清以公众好奇的问题切入,分别带来《火星上有水吗?》《海洋“光合作用动物”——砗磲》的科普讲解。
张朝琳的培养单位是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她所在的研究团队将参与到“天问一号”探测任务的数据分析等工作中,探究和解答更多火星的秘密。或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么遥远、未知的星球充满好奇?张朝琳认为,火星已经是目前我们最为了解的地外行星了,但我们对它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我们需要把它看得更清晰、更具体。或许有一天,我们人类也会将火星、太阳系、银河系的版图,绘制得更清晰。“15世纪,当麦哲伦乘船离开海岸线,回望自己的家园时,他不会想到,今天的我们,已经将地球的版图绘制得如此清晰了。”
李韵清谈到,参加比赛的初衷是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未晋级决赛,但比结果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开阔了思路和见识。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介绍,今年是中科院第四年举办科普讲解大赛,科普达人踊跃报名,传播科学好声音,参赛单位和参赛选手数量创历年新高。作为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希望通过活动提升科研科普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使命与担当,提高中科院的科普水平,服务于全社会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本次大赛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武汉植物园承办,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省科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科大、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担任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