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工程·科学百科 | 钝感力是如何形成的?

  • 科协秘书处
  • 1049

  “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敏锐的感知,却不知有一种力量叫 “钝感力”。它不是迟钝,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当别人被琐事烦恼,拥有钝感力的人却能从容前行。”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合作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宇。罗宇老师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的黑暗人格、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的遗传基础和发展规律等方向的研究。在百度百科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科学百科项目中,罗老师深度参与了钝感力、讨好型人格、摩羯座的性格等词条的编审工作,词条累计用户浏览量超350万次。

百度百科“钝感力”词条

  “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书中指出,钝感力是一种排除周围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强调的是应对困境的耐力。他表示,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

  从心理学的角度,钝感力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在感知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时,通过降低自身的感受性,而以一种更理性和放松的状态去应对,并坚定地朝着期望目标努力的一种适应能力。它是个体在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能帮助个体避免应激事件的不良影响,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提高适应水平,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钝感力这种思想其实在中国早就产生了。古代诸子百家中庄子的思想就与现在所说的钝感力不谋而合。庄子提出的“心斋”是指终止一切认知、感受和意志活动,包括以感官为基础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这样可以说是达到至虚至无的境界。钝感与心斋都是对个体生命终极追求的一种手段,都强调忽视人的感官作用,不让感官影响到人的内在世界,从而获得快乐和自由。

 

  【春分工程·科学百科】专项由百度百科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依托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头部专家智力资源 ,共建权威百科词条内容。截至目前已上线近千条权威词条,词条累计千万浏览量,覆盖古生物、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领域高PV词条。